愛德華·蒙克《病中的孩子》

畫面並不覆雜:一個虛弱的女孩坐在床上,蒼白瘦小,金發披肩,頭微微擡起,眼神空遠。她靠著枕頭,一只手垂在床單上,另一只輕輕搭在身邊女人的手上。那位年長的女人低著頭,緊緊握住女孩的手,滿臉痛苦,卻沒有淚水。她的面孔模糊,像是被悲傷揉皺了的布。整個房間沈浸在一種幾乎可以觸摸的寂靜之中。 這不是一幅「講故事」的畫,它講的是情緒本身。蒙克的筆觸粗重,顏色被一層一層地抹上去,然後又像是被不安地擦掉再重來。女孩的臉是發光的中心,周圍的背景與女人的衣服則沈進一種疲憊的黑綠色中。這是一種壓抑到極致的安靜。 他畫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即將失去的感覺,是「還在這里,但已經開始告別」的那個時刻。那種沈重不是來自事件,而是來自時間:它緩慢地推著人離開,而你什麽也做不了,除了握住那只手,盡可能久一點。 這幅畫讓我想到許多人都曾經歷、卻無法完整說出口的情感——病床邊的等待,沈默中的祈禱,和那種不願承認的無力感。蒙克不是在煽情,而是在直視悲傷。他把哀傷畫得樸素、不劇烈、不渲染,卻讓人久久無法轉身。 《病中的孩子》是蒙克一生中反覆回到的主題,因為它來自他自己的回憶——他十五歲時看著姐姐索菲亞在肺病中去世。畫布上殘留的,是那個時刻的回音:你以為已經過去,但其實從未離開。 這不是一幅讓人「看完」的畫,而是一幅讓人「被留住」的畫。你站在它面前,感受到那房間里靜止的空氣,感受到握著手的人身體的僵硬和心里的震顫。你說不出話,也不需要說話,因為你已經和他們一起,坐在了那個遲遲不肯散場的時刻里。

寫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