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phyNova
  • 首頁
  • 原創文章
    • 評論
    • 随笔
  • 原創譯文
    • 小說
    • 書評
    • 隨筆
    • 深度
  • 圖文作品
    • 詩歌翻譯
    • 繪畫賞析
分類:

隨筆

原創譯文隨筆

徐華|我的父親與柯本

康德格爾 2025 年 7 月 3 日
作者: 康德格爾

當父親搬回台灣後,我們家買了兩台傳真機。按說是為了方便他幫我做數學作業。我剛上加州的高中,突然之間,一切都變得格外重要:我拉的是什麽樂器、課外活動的多樣性、成績單是否夠「全面」。七年級時,我的數學成績剛好好到可以跳過兩個年級,現在卻為此付出了代價。我的巔峰來得太早。事實上,我的數學很糟。像許多重視教育的移民家庭一樣,我的父母堅信技術類學科的價值——比如數學和科學這樣答案不容爭議、不留解釋空間的領域。在那里,不會因為膚色或口音而被質疑。正確的答案就是正確的。

繼續閱讀
2025 年 7 月 3 日 0 評論
0 FacebookTwitterRedditWhatsappCopy LinkPocket
原創譯文隨筆

亞瑟·C·布魯克斯 | 為什麽全世界的年輕人都如此不快樂?

康德格爾 2025 年 5 月 4 日
作者: 康德格爾 5分鐘 閱讀

近來,美國年輕人幸福感低落的消息頻頻登上頭條。在最新發布的《世界幸福報告》中,美國排名跌至有史以來最低,而造成這一下滑的,正是30歲以下年輕人日益加劇的不快樂。那麽,問題出在哪里?

我對這種國際幸福排名一向持保留態度。發布機構總喜歡以“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是哪一個?”這樣的問法吸引眼球。他們常年將芬蘭評為第一,丹麥和其他北歐國家緊隨其後。這種結果通常基於一個簡單的自我評估問題:你對自己的生活有多滿意?但我對這種方法並不買賬——文化背景不同,人們對“滿意”的定義與表達也大相徑庭,用一個問題橫向比較全球顯然站不住腳。

繼續閱讀
2025 年 5 月 4 日 0 評論
1 FacebookTwitterRedditWhatsappCopy LinkPocket
原創譯文隨筆

《大西洋月刊》評論 | 康納·克拉克《保守主義者為何應放過哈佛》

康德格爾 2025 年 4 月 20 日
作者: 康德格爾 5分鐘 閱讀

過去幾天,特朗普政府與大學,尤其是與哈佛大學之間的衝突迅速升級。據多家媒體報導,國稅局(IRS)已開始計畫撤銷哈佛大學的免稅資格。失去所得稅免稅資格,對哈佛而言將是災難性的。不僅因為免稅能為大學節省巨額稅款,更因其對籌款至關重要——捐贈者正是依賴該免稅政策,才能獲得慈善扣稅優惠。

繼續閱讀
2025 年 4 月 20 日 0 評論
0 FacebookTwitterRedditWhatsappCopy LinkPocket
原創譯文隨筆

伊曼努爾·康德 | 對“什麽是啟蒙?”問題的回答

康德格爾 2025 年 3 月 31 日
作者: 康德格爾 10分鐘 閱讀

Enlightenment is man’s emergence from his self-imposed immaturity. Immaturity is the inability to use one’s understanding without guidance from another. This immaturity is self-imposed when its cause lies not in lack of understanding, but in lack of resolve and courage to use it without guidance from another. Sapere Aude! [dare to know] “Have courage to use your own understanding!”–that is the motto of enlightenment.

啟蒙意即從人類自我施加的不成熟狀態中掙脫出來。這里的不成熟是指不經他人引導便無法運用自己的理智。這種不成熟是自我施加的,其原因不在於缺乏理智,而在於缺乏決心和勇氣去獨立運用它。Sapere Aude!(拉丁語:「敢於求知!」)——這就是啟蒙的格言。

繼續閱讀
2025 年 3 月 31 日 0 評論
0 FacebookTwitterRedditWhatsappCopy LinkPocket
原創譯文隨筆

尤爾根・哈貝馬斯 | 歐洲之思

康德格爾 2025 年 3 月 27 日
作者: 康德格爾 15分鐘 閱讀

西方主要國家政要——更廣泛而言七國集團領導人——的政治立場素來存在分歧,但他們對美國領導下「西方」陣營的歸屬感始終存在基本共識。隨著唐納德·特朗普再度掌權及其引發的美國體制變革,這種政治格局已然瓦解——盡管從形式上說,北約的命運目前仍懸而未決。站在歐洲視角,這一劃時代的斷裂將產生深遠影響:既關乎烏克蘭戰爭的後續走向與可能結局,也考驗歐盟在新形勢下尋求救贖方案的意願與能力。否則,歐洲終將被卷入這個超級權力衰退的漩渦。

繼續閱讀
2025 年 3 月 27 日 0 評論
0 FacebookTwitterRedditWhatsappCopy LinkPocket
原創譯文隨筆

《紐約客》长文 | 亞當·戈普尼克《追逐夢境:失眠者所知》

康德格爾 2025 年 1 月 28 日
作者: 康德格爾 15分鐘 閱讀

「你醒著嗎?」失眠者在淩晨三點向看似沈睡的伴侶發出這個永恒的疑問。「沒有!」伴侶回答,隨即翻身背對,這既表明了醒著的事實,又顯示出仍處於睡眠狀態、無法進行有意識活動的狀態。堅持要聊天的失眠者通常會嘆息著接受這一判決,重新陷入失眠。(繼續對話很可能導致離婚,而不是獲得期望的消遣。)這種在無數床榻上由無數伴侶低語進行的交流提醒我們:睡眠並非簡單的開關,而是一種完全人性化且極其覆雜的活動——它具有社會性、覆雜性,並像其他自然行為一樣受眾多心理微妙性的支配。我們可能在睡眠中仍能感知周圍的動靜,或在清醒時仍說「沒有!」並當真如此。

繼續閱讀
2025 年 1 月 28 日 0 評論
0 FacebookTwitterRedditWhatsappCopy LinkPocket
原創譯文隨筆

《時代周刊》评论 | 斯蒂芬妮·紮查瑞克《我們很幸運能與大衛·林奇同時代》

康德格爾 2025 年 1 月 21 日
作者: 康德格爾 5分鐘 閱讀

香煙、咖啡、糖果——據傳言以及與他相處過的人所說,這就是大衛·林奇(David Lynch)創作時的「補給品」。這些看上去稀松平常的東西能為他續航,助他不斷生發出那種天馬行空、充滿宇宙感的創意;而這些靈感最終在銀幕上化為值得人們長久回味的作品。過度攝入任何一樣都對身體不利,尤其是香煙會要人命。林奇大半輩子都無法戒煙,2020年被診斷出肺氣腫後,他才極力勸別人遠離煙草,用自己的經歷警示世人。固然,抽煙不會讓人天賦異稟,咖啡或 M&M 巧克力豆也一樣。但林奇對這幾樣東西的癡迷,已經融進了他的傳奇里;它們仿佛是他那光輝、古怪靈魂留在人間的碎片,就像一位剛離世的手藝人工作台上散落的工具。沒人能像他那樣思考、那樣看待世界,也沒人能拍出和他一樣的電影或電視劇。林奇於 79 歲生日到來前幾天辭世;他的一生如此非凡,在事業早期,甚至「Lynch」這個姓氏就被拿來造了一個形容詞。但即便他影響了成百上千的電影人和電視制作人,他依舊無法被覆制——沒有任何人能比大衛·林奇更「林奇式」。

繼續閱讀
2025 年 1 月 21 日 0 評論
0 FacebookTwitterRedditWhatsappCopy LinkPocket
原創譯文隨筆

《金融時報》觀點 | 彼得·蒂爾《真相與和解的時刻》

康德格爾 2025 年 1 月 14 日
作者: 康德格爾 3分鐘 閱讀

2016年,時任總統貝拉克·奧巴馬曾告訴他的幕僚,唐納德·特朗普在大選中勝出並非「世界末日(apocalypse)」。從任何一個常見定義來看,他說得沒錯。然而,如果用希臘詞語「apokálypsis」(意為「揭示」或「揭開面紗」)的本義來理解,在2025年,他就不能再給出同樣的保證。特朗普重返白宮,預示著舊政權秘密的「啟示」(apokálypsis)。新政府的揭示不一定非要引發覆仇——重建與和解完全可以並行不悖。但要想實現和解,首先必須要有真相。

繼續閱讀
2025 年 1 月 14 日 0 評論
0 FacebookTwitterRedditWhatsappCopy LinkPocket
原創譯文隨筆

《泰晤士文学副刊》随笔 | 蒂姆·帕克斯《英國價值觀》

康德格爾 2025 年 1 月 12 日
作者: 康德格爾 3分鐘 閱讀

我們是否擁有一種「國家文學」?如果有,這是否值得我們關注?我記得2018年在波士頓舉辦的「翻譯現狀」會議上,被授予大英帝國勳章的丹尼爾·哈恩談到他推廣文學翻譯的工作。他提到,曾在一次蘇格蘭出版商的聚會上,批評他們只關注蘇格蘭作家,忽視了全球豐富的文學寶藏。當時我立刻開始思考,蘇格蘭出版商以蘇格蘭作家為主是否有其合理性。

繼續閱讀
2025 年 1 月 12 日 0 評論
0 FacebookTwitterRedditWhatsappCopy LinkPocket
原創譯文隨筆

《紐約客》隨筆 | 曼維爾·辛格《你的道德觀是否好得不像是真的?》

康德格爾 2025 年 1 月 8 日
作者: 康德格爾 10分鐘 閱讀

2011年夏天,我還是科羅拉多州落基山生物實驗室的一名本科生研究員。我的工作是用咖啡罐和雞肉制作的陷阱來收集埋葬蟲——這些食腐的小生物有著萬聖節般的翅殼色彩。行為生物學家對埋葬蟲著迷,因為它們有一種罕見的雙親共同育兒模式:雄性和雌性甲蟲會將屍體制成「肉球」,然後合作撫養幼蟲。而我的任務,便是為這些甲蟲「牽線搭橋」,觀察它們如何共同育兒。

那個夏天像夢一樣。我生活在一個由超過一百名科學家、學生和工作人員組成的社區中。這個研究站位於一座廢棄的礦業小鎮舊址,聚集了各種古怪的人士與植物愛好者、博物學家和旱獺追逐者、花卉迷和氣候監測者。研究站由幾十個小屋組成——有些是百年歷史的林肯木屋風格,另一些則被改造成現代實驗室,周圍環繞著雲杉、白楊林和山間草甸,遠處是巍峨的山脈。之前的我,習慣的是城市的水泥人行道,而非山巒峰頂,但如今我能見到麋鹿和黑熊,甚至在某個夜晚被一只啃咬我小屋的豪豬驚醒。那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接近愛情。閒暇時,我會回到自己的小屋,畫畫或寫日記。周末時,我們攀登落基山脈。

繼續閱讀
2025 年 1 月 8 日 0 評論
0 FacebookTwitterRedditWhatsappCopy LinkPocket
更新的文章
更舊的文章

搜索

關於我

關於我

康德格爾

分享一些自己的閱讀。 如果你覺得這些文字是值得被看到的,謝謝分享。

近期文章

  • 《巴黎評論》小說 | 湯姆·克魯《節慶日》

  • 徐華|我的父親與柯本

  • 李翊雲《任何一個人的心》

  • 我們如今都是達洛維夫人

  • 帕特裡夏·洛克伍德《仙女池》

近期圖文

  • 埃貢·席勒《死神與少女》

  • 菲利克斯·瓦洛東《戴黑帽的女人》

  • 路德維希·基希納《柏林街景》

  • 愛德華·霍普《旅館房間》

  • 讓·弗朗索瓦·米勒《晚禱》

精選文章

  • 艾米·巴羅代爾 | 《水晶宮》

  • 戴維·貝茲莫吉斯 | 《從,到》

  • 《紐約客》深度長文 | 納撒尼爾·海勒《哈佛會妥協還是崩潰?》

  • 《紐約客》短篇小说 | 薩曼塔·施維伯林《「老大」的來訪》

  • 丹·斯通《大屠殺:未竟的歷史》導言:《什麽是大屠殺?》

  • 《巴黎評論》短篇小說 | 阿達妮婭·石卜力《偽裝》

@2024 - 版權所有。由康特格爾設計與開發。


返回頂部
ZephyNova
  • 首頁
  • 原創文章
    • 評論
    • 随笔
  • 原創譯文
    • 小說
    • 書評
    • 隨筆
    • 深度
  • 圖文作品
    • 詩歌翻譯
    • 繪畫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