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天,特朗普政府與大學,尤其是與哈佛大學之間的衝突迅速升級。據多家媒體報導,國稅局(IRS)已開始計畫撤銷哈佛大學的免稅資格。失去所得稅免稅資格,對哈佛而言將是災難性的。不僅因為免稅能為大學節省巨額稅款,更因其對籌款至關重要——捐贈者正是依賴該免稅政策,才能獲得慈善扣稅優惠。
隨筆
Enlightenment is man’s emergence from his self-imposed immaturity. Immaturity is the inability to use one’s understanding without guidance from another. This immaturity is self-imposed when its cause lies not in lack of understanding, but in lack of resolve and courage to use it without guidance from another. Sapere Aude! [dare to know] “Have courage to use your own understanding!”–that is the motto of enlightenment.
啟蒙意即從人類自我施加的不成熟狀態中掙脫出來。這里的不成熟是指不經他人引導便無法運用自己的理智。這種不成熟是自我施加的,其原因不在於缺乏理智,而在於缺乏決心和勇氣去獨立運用它。Sapere Aude!(拉丁語:「敢於求知!」)——這就是啟蒙的格言。
「你醒著嗎?」失眠者在淩晨三點向看似沈睡的伴侶發出這個永恒的疑問。「沒有!」伴侶回答,隨即翻身背對,這既表明了醒著的事實,又顯示出仍處於睡眠狀態、無法進行有意識活動的狀態。堅持要聊天的失眠者通常會嘆息著接受這一判決,重新陷入失眠。(繼續對話很可能導致離婚,而不是獲得期望的消遣。)這種在無數床榻上由無數伴侶低語進行的交流提醒我們:睡眠並非簡單的開關,而是一種完全人性化且極其覆雜的活動——它具有社會性、覆雜性,並像其他自然行為一樣受眾多心理微妙性的支配。我們可能在睡眠中仍能感知周圍的動靜,或在清醒時仍說「沒有!」並當真如此。
香煙、咖啡、糖果——據傳言以及與他相處過的人所說,這就是大衛·林奇(David Lynch)創作時的「補給品」。這些看上去稀松平常的東西能為他續航,助他不斷生發出那種天馬行空、充滿宇宙感的創意;而這些靈感最終在銀幕上化為值得人們長久回味的作品。過度攝入任何一樣都對身體不利,尤其是香煙會要人命。林奇大半輩子都無法戒煙,2020年被診斷出肺氣腫後,他才極力勸別人遠離煙草,用自己的經歷警示世人。固然,抽煙不會讓人天賦異稟,咖啡或 M&M 巧克力豆也一樣。但林奇對這幾樣東西的癡迷,已經融進了他的傳奇里;它們仿佛是他那光輝、古怪靈魂留在人間的碎片,就像一位剛離世的手藝人工作台上散落的工具。沒人能像他那樣思考、那樣看待世界,也沒人能拍出和他一樣的電影或電視劇。林奇於 79 歲生日到來前幾天辭世;他的一生如此非凡,在事業早期,甚至「Lynch」這個姓氏就被拿來造了一個形容詞。但即便他影響了成百上千的電影人和電視制作人,他依舊無法被覆制——沒有任何人能比大衛·林奇更「林奇式」。
2011年夏天,我還是科羅拉多州落基山生物實驗室的一名本科生研究員。我的工作是用咖啡罐和雞肉制作的陷阱來收集埋葬蟲——這些食腐的小生物有著萬聖節般的翅殼色彩。行為生物學家對埋葬蟲著迷,因為它們有一種罕見的雙親共同育兒模式:雄性和雌性甲蟲會將屍體制成「肉球」,然後合作撫養幼蟲。而我的任務,便是為這些甲蟲「牽線搭橋」,觀察它們如何共同育兒。
那個夏天像夢一樣。我生活在一個由超過一百名科學家、學生和工作人員組成的社區中。這個研究站位於一座廢棄的礦業小鎮舊址,聚集了各種古怪的人士與植物愛好者、博物學家和旱獺追逐者、花卉迷和氣候監測者。研究站由幾十個小屋組成——有些是百年歷史的林肯木屋風格,另一些則被改造成現代實驗室,周圍環繞著雲杉、白楊林和山間草甸,遠處是巍峨的山脈。之前的我,習慣的是城市的水泥人行道,而非山巒峰頂,但如今我能見到麋鹿和黑熊,甚至在某個夜晚被一只啃咬我小屋的豪豬驚醒。那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接近愛情。閒暇時,我會回到自己的小屋,畫畫或寫日記。周末時,我們攀登落基山脈。
我寫了一些受歡迎的數學書籍,定期作為鋼琴家演出,並在芝加哥藝術學院任教。我與一位美好而充滿愛的伴侶生活在我最喜歡的城市里的一棟漂亮房子中。我的生活在許多方面幾乎實現了我所有的夢想,除了一個顯而易見的遺憾:我不是一位母親。而我渴望成為母親。這種無子女的狀態,是我每天都在哀悼的事。
擁有孩子似乎是一種普遍的人類體驗。我覺得自己被父母們包圍著——同事們匆匆結束會議趕去看孩子的足球賽或演出,街上母親們推著嬰兒車,臉上帶著滿足的笑容。媒體充斥著關於孩子及其需求的討論。幾乎每天都能聽到朋友懷孕的消息。這是否誇張?對我來說,絕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