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一位朋友跟我聊天時提起:「村上春樹的書賣得好是沒錯,但深度嘛……我可看不出來在哪兒。」這番話讓我想起自己二十歲那會兒,第一次接觸他的小說。那是一個悶熱的夏夜,我躺在小宿舍的床板上,一口氣讀完了《挪威的森林》,翻到最後一頁時,卻又坐在床邊發了好久的呆。故事里的人物和情節似乎並不覆雜,但那種孤獨的氣息、對青春和死亡的探問,卻久久纏繞在腦海里,仿佛打通了我隱藏許久的感受。
後來也讀了許多他的作品,雖然我不會說他是我最喜歡的或敬佩的小說家那個重量級,卻也一直是將其作品視為「嚴肅文學」來對待的。直到最近才慢慢感覺到,好像正因為村上春樹的作品在全球範圍內廣受歡迎,他反而落入了「暢銷=膚淺」這樣的偏見陷阱中。許多人一邊看到他屢屢占據暢銷榜單,一邊又斷言:「能賣得這麽火,也就是寫寫情愛、都市生活,沒啥深度。」可事實上,如果我們真的把目光投向他作品的內部世界,就會發現那些時空錯位、夢境交織與存在主義思考背後的浩瀚深海。所以今天,我想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以及村上作品中的若幹細節,談談我為什麽覺得他算是「被低估」的小說家,以及他的作品里那些不該被「流行」標簽所遮蔽的深刻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