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我是如何學會停止焦慮並(基本上)愛上算法的
紐約——先來點情景描寫:淩晨四點的孟買,我睡眼惺忪地捧著一杯含糖量80%的印度奶茶,盯著泰姬瑪哈皇宮酒店。它的穹頂像外星飛船一樣發光——也可能只是我的睡眠不足在作祟。突然間,我頓悟了:這世界不止是平的,它已經被AI碾壓過,折成一只千紙鶴,然後被扔進了抖音舞蹈挑戰里。 我怎麽知道的?我的手機剛把「合十禮」(Namaste)自動糾正成了「自戀狂」(Narcissist)。朋友們,這就是進步!
不信?上周二我讓Alexa「把存在主義焦慮加到日程表里」。她回答:「沒問題!要不要搭配冥想指導套餐?」 現在連機器都開始給我們做心理治療了。你可以稱之為創新,也可以說是求救信號,或者…至少機器人的笑話比你感恩節飯桌上的叔叔講的有趣多了。
壓平時代:從餃子到末日預言
你印象中的「全球化」只是一邊點泰國外賣一邊和里斯本心理醫生視頻般的日子嗎?真可愛。生成式AI不止壓平了世界——它把世界變成了可折疊旅行頸枕。現在得梅因的一個高中生能用ChatGPT寫K-pop神曲,把泰勒·斯威夫特深度偽造進同人視頻,還能賣出比畢加索還高的價格(好吧,至少比他的NFT贗品值錢)。結果?在這個經濟體系里,你要和一個永遠不需要咖啡因、假期和心理治療的機器競爭。(偷偷瞥一眼ChatGPT-9)
我們就像科幻愛情喜劇里的群演,外星人不只是來入侵的——它還要點評你的領英資料。「優化一下這個自我簡介吧,凱倫。『厭世專欄作家』可不夠吸睛。」
AI的中年危機(還有我們的)
讓我們承認吧:AI就是那個對自我提升過度熱情的朋友。「嘿,我發現你盯著湯食譜看了45分鐘了!這是成為米其林廚師的12步計劃…順便一說,你的牛奶用完了。」謝了算法,真是在監視和說教之間體會到了滿滿的愛意。
上個月,Spotify的AI把我的音樂品味診斷為「想重溫99年伍德斯托克音樂節的老派千禧一代」。刻薄——但精準。然後我的冰箱建議我「買些手工腌菜重燃生活熱情」。我才沒有中年危機呢,三星。是你在中年危機。
人類獨家特長(仍無法覆制)
在你用機器人調制的瑪格麗特(加倍的鹽,就像你的眼淚)澆愁之前,記住:我們還有AI覆制不了的絕活。沒錯,它能寫出關於分手的十四行詩,但能一邊點著「威尼斯的遺憾」香薰蠟燭,一邊對著《All Too Well (泰勒重制版)》哭得稀里嘩啦嗎?想都別想。
我們的秘密武器?混沌。 美妙又混亂的那種。AI永遠不會體會到不小心把孜然放進曲奇的那種刺激,也不會理解在推特和陌生人爭論“熱狗是不是三明治”的道德快感。(當然不是!不服來戰)
如何在毒舌時代生存
未來已至——它穿著洞洞鞋,還在嘀咕「早就告訴過你了」。這是你的生存指南:
- 比機器更毒舌:當Siri嘆氣說「你有127封未讀郵件。要…無視它們嗎?」回敬:「除非你陪我一起擺爛,親愛的。」
- 擁抱尷尬:讓AI寫陌陌簡介。然後刪掉它,像個真實的人類一樣笨拙地發私信。所有缺點照單全收。
- 烤你的神聖面包:讓機器人「優化」購物清單,而你去享受照料一個叫面團永生的酸面團帶來的治愈感。
最後思考: 這世界也許被壓平了、數字化了,偶爾還被一個掃地機器人PUA,但反轉來了——我們依然是能笑的那個。或者至少,我們是能決定要笑還是把Alexa扔出窗外的那個。三思而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