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文學副刊》隨筆 | 基蘭·賽蒂亞《學習如何在舞台上死亡》

從哲學到脫口秀

康德格爾
3分鐘 閱讀
重置

脫口秀演員有時被譽為“現代哲學家”,他們以批判的眼光審視當代生活,提出許多別人未曾想到或不敢觸碰的問題。對此,加拿大喜劇演員諾姆·麥克唐納曾坦言,他為“真正存在的現代哲學家感到難過……他們確實存在,是吧?”他指的是像我這樣的大學哲學學者,我們的聽眾雖然有限,卻癡迷於我們。所以我們算什麽?一個小人物?

不過,既然打不過,何不加入他們呢?因此,作為一名從事哲學已有二十五年的學者,我決定開始嘗試脫口秀這項副業。

我一直以來都很喜歡脫口秀,但在疫情初期,這種喜愛演變為一種癡迷。那時,現場娛樂活動已無法進行,我便沈迷於觀看各種喜劇專場。多年來,我在麻省理工學院創立了一門脫口秀速成課,由本地喜劇演員丹·克羅恩授課。而在2024年1月,我自己也報名參加了這門課程。在接下來的七個月中,我經歷了一段驚心動魄的旅程:從波士頓深夜的開放麥表演——面對著幾乎沒有反應的酒吧觀眾,到在英國喜劇演員斯圖爾特·戈德史密斯的悉心指導下,在愛丁堡藝穗節客串演出。

斯圖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脫口秀演員,他的那場關於氣候危機的表演出乎意料地搞笑;同時,他也是一位敏銳的喜劇老師和學徒。他曾被比作《布偶秀》的主持人科米蛙,因為他總能從他人的藝術創作中感受到無比的喜悅。而在愛丁堡藝穗節,看到我仰慕已久的喜劇英雄們首次登台表演時,這種喜悅的感受變得更加真切——托尼·勞、羅絲·馬塔菲歐、大衛·奧多赫迪——在這座美麗的城市里,每走錯一條路,都會通向另一條神秘的台階、鋪滿鵝卵石的街道,或一座新古典主義的紀念碑。

不過,先不談這些建築:我的脫口秀之旅如何呢?我在幾場拼盤秀中表演,每次五到七分鐘,排在中間的順位,體驗了高潮——當然也有一些必然的低谷。第二天,我發現自己在一群帶著小孩的家長面前談論童年創傷。而在我之前的表演節目竟是一個放屁聲比賽。盡管如此,我也不該抱怨。第二天,我對著四名觀眾演出:兩個孩子、一位母親和一位姑姑。我在現場做了調整,盡量避免讓孩子們感到不安。不過,說實話,我的笑話內容相比起他們剛剛看到的台上“死亡”場景,恐怕還不如那些讓人震撼吧。或許,這些場景會成為他們未來的心理治療話題?

當然,並非一切都糟糕透頂。我在一場名為“脫口秀哲學”的演出上,表演了關於喬丹·彼得森和當代斯多葛主義的段子(我對兩者都並不感冒)。演出結束後還有一個問答環節,我半認真地回答哲學問題,而主持人亞歷克斯·法羅則負責搞笑。那段經歷非常有趣。而我也很享受在漢諾威酒館地下室,對著一群爆滿的觀眾表演我關於創傷和治療的段子。主持人馬特·威爾斯給了我一個很棒的建議:“走進燈光里!”聚光燈亮得讓你看不清觀眾的臉,所以像我這樣的新人,常常會不自覺地退出光線範圍;但讓觀眾看到你,比你看清他們更重要。

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脫口秀演員只是單純地渴望關注嗎?他們追求的僅僅是那轉瞬即逝的笑聲嗎?還是有更深層的動機?作為哲學家,為什麽我會被它吸引?這些是我這一年常常問自己的問題。我可以半開玩笑地回答:如果脫口秀演員是現代哲學家,那麽現代哲學家也應該去做脫口秀。但這並不是一個嚴謹的邏輯推論,前提也並不成立。脫口秀演員有時確實會涉及一些哲學難題和悖論,但他們並不真正試圖解決這些問題。最終,哲學探究並不是一個笑話。

我猜,對於我來說,脫口秀的吸引力,更多是表演本身的體驗,而非表演的內容。西塞羅和蒙田都曾將哲學描述為“學習如何面對死亡”。但這並不是我的體驗。哲學沒有讓我接受死亡,我依然像以往一樣害怕死亡。也許是我理解錯了?學術哲學大多是智力上的探討,而不是精神上的修煉。而脫口秀則不同。在一個昏暗的房間里,站在台上,你要面對的不是字面上的死亡,而是社交上的“死亡”——即觀眾集體冷漠的沈默——你由此學會,死亡並不是終點。無論經歷多麽痛苦,你都將生還,再次登台,或再次經歷“死亡”。

毫無疑問,脫口秀有其自戀的一面。但這是一種經過深思熟慮的冒險。你可能會得到笑聲,也可能什麽都得不到。你的自尊心可能會被撫慰,也可能會直面虛無,期待著下一次重生。脫口秀作為一種暴露療法教會你,無論你多麽渴望陌生人的認可,最終你並不需要它。“走進燈光里!”這句話並不是一個虛榮的宣言——它是一次近乎死亡體驗的點撥。

基蘭·賽蒂亞(Kieran Setiya)

當代著名哲學家,專注於倫理學、形而上學以及生命意義的探討。他目前在麻省理工學院(MIT)任教,其研究以兼具學術深度與人文關懷而著稱。基蘭的代表作《人生的哲學:一份逆境指南》(Midlife: A Philosophical Guide)探討中年危機的哲學意義,將理性思辨與實際生活經驗相結合,為迷茫中的讀者提供啟示。他的寫作風格通俗易懂且富有洞察力,致力於將哲學的智慧帶入現代生活,幫助人們在日常挑戰中找到平衡與意義。

發表於《泰晤士文學副刊》2024年9月6日刊,原文鏈接為

https://www.the-tls.co.uk/regular-features/afterthoughts/learning-how-to-die-on-stage-blog-post-kieran-setiya

你也許還會喜歡

寫評論